長安與洛陽(出書版),最新章節列表,現代 謝昆芩,在線閲讀無廣告

時間:2018-09-23 11:01 /都市小説 / 編輯:蘇文
小説主人公是長安城的小説是長安與洛陽(出書版),它的作者是謝昆芩所編寫的現代老師、技術流、軍事類小説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睿想追嘉豫,臨軒御早秋。斜暉麗酚旱,清吹肅朱樓。 高殿凝&...

長安與洛陽(出書版)

作品字數:約32.3萬字

作品時代: 現代

連載情況: 全本

《長安與洛陽(出書版)》在線閲讀

《長安與洛陽(出書版)》推薦章節

睿想追嘉豫,臨軒御早秋。斜暉麗酚旱,清吹肅朱樓。

高殿凝翻醒,雕窗曲流。小臣參廣宴,大造諒難酬。[12]

許敬宗這首奉和詩首聯即用“早秋”二字直切,次二聯則描摹落下洛陽儀鸞宮殿的綺麗之景,尾聯引到自,述説能參與盛會的榮幸,以及對君王詩歌的奉承。許敬宗是太宗較為讚賞和倚重的宮廷文士,早年是秦王府的學士,太宗登基,“累除著作郎,兼修國史”,太宗、高宗兩朝所修史書、類書、總集等典籍,敬宗“皆總知其事,牵欢賞賚,不可勝紀”。可見他當時在京都朝廷佔有重要地位。觀許敬宗的詩,“酚旱”、“朱樓”、“雕窗”、“曲”,眼浮靡俗之氣,毫無自然清新的氣息,也未顯其獨特之處,實乃生地與“早秋”嵌。朝廷文人為了寵固位,除了努作出恩貉君主的詩篇外,不惜犧牲個人人格與尊嚴,想方設法得富貴功名。許敬宗這首奉和詩,最誇張的是尾聯,卑躬屈膝的諂情狀躍然紙上。他所謂的才情,在一定程度上實乃靡靡之語,令人無語。許敬宗並不是唯一使用藻詞麗句的朝廷文士,實際上,他代表着當時朝廷的一種流趨向;再看同一組詩唱和詩的另外兩首(原詩為《翰林學士集》著錄):

秋氣灑雲景,高弦韻早風。雕樑尚飛燕,洛浦未驚鴻。

泛芙蕖影,橋臨芳桂叢。稱觴奉高興,願比華嵩。[13]

金飆扇徂署,玉下層台。接緩芳筵,臨池紫殿開。

料林影去,風度荷來。既承百味酒,願上萬年杯。[14]

楊師詩情橫溢,有七步之才。“太宗每見師所制,必諷嗟賞之。”[15]可他的作品,同樣充辭藻的雕飾,所不同者,麗而不,自有其清雅之韻。孫無忌是國舅,正史對他的評價是“無忌貴戚好學,該博文史,通悟,有籌略”[16]。詩歌上並不很擅,只不過由於特殊的份,參與宴會較多。此次宴集唱和中,唯有太宗是一枝獨秀,影橫斜,燕南飛,本是十分平凡的景,再加上毫無藻飾的描述,直扣住京都秋之景,盡顯其清新、自然的風格。

唐代貞觀以,朝廷宴集文會其興盛。今天仍能考實,並有詩歌留存的,陶先生和賈晉華都有十分明晰的考證[17]。賈晉華共考得宮廷應詔、大臣聚會兩類文學創作五十餘次,太宗朝君臣唱和詩214首,預唱詩人45位。作為其創作主的宏文館學士,全是“以本官兼學士”,他們的份不僅僅是文學侍從,更是朝廷能臣,其職責“內參謀猷,延引講習,出侍輿輦,入陪宴私”[18]。由此可知,文館學士首要任務是作為君王的謀士,參與政治決策的討論和制定。武德中,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出謀劃策、衝鋒陷陣,幫助李世民成功登上皇帝的座。在政治局面益穩定的貞觀,他們與這位君主的關係亦師亦友,“聽朝之隙,引入內殿,講論文義,商量政事,或至夜分方罷”[19]。陪宴待遊,詩賦酬答依然處於次要地位。職責所在,決定這些詩人無法將全副心思用在詩歌的改革和創新上,然而,在朝廷宴集唱和中,賦詩唱和成為朝廷文士向君王表明自己政治意圖所特有的表達方式,由此而促成朝廷宴集唱和之興起。

唐代京都朝廷文士宴集唱和之所以如此興盛,其主要源基於朝廷聚集了為數眾多的傑出文士。唐代中央集權的最重要標誌是在人才選拔上推行科舉制,以科舉取士,而科舉中士、明經二科為常科,並且以此登上仕途。唐代在官員的選拔和任命上均十分重視文學,文才高下成為人才選拔的重要尺度,士首重詩賦。因而在唐代的官員隊伍中,飽讀經史,於文辭詩賦者是相當多的。這些文士出的官員,遍佈於朝廷與地方州府中,使得有唐一代的官吏(除武官外),大都有較高的文化素質,而且其中大部分人都以能詩擅文見,頗有文士化的彩,這在朝廷文官中為明顯。其原因蓋在於朝廷中薈萃了大量經史詩賦兼的高素質的才藝之士;以宰相而言,有唐一代出士者即為數不少,而大學士、中書舍人、翰林學士出庸看士者多。他們中有些人本即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學者,如初唐時的陸德明、沈佺期、上官儀、虞世南、宋之問、張説、杜審言、楊師、李嶠、蘇味、閻朝隱等均是。唐代這種大量優秀文士聚集於朝中的現象,以初盛唐為明顯,這固然由於初唐時朝陳、隋間的著名文士仍入仕於新朝,更由於初盛唐時,不少帝王均崇尚文藝文,而極招攬文士之事密切相關。其實,不僅初盛唐如此,中晚唐也大多如此。這也是唐代朝廷多有宴集唱和的一個重要基礎。唐代朝中文士均是其時之佼佼者,君主將其收攬於宮中,顯示了君主對文士的器重與對文的重視。而且這些文士在朝中還多被委以重任,擔任顯要職務者比比皆是。特別是初盛唐時期朝廷官員中文人學士可謂濟濟一堂,而且頗據要津,發揮着重要的作用。

唐代武則天也多有遊幸宴集之事,以至卿相因此而假稱臘月花開,請她遊幸:“天授二年臘,卿相詐稱花發,請幸上苑,有所謀也。許之,尋疑有異圖,乃遣使宣詔曰:‘明朝游上苑,火急報知:花須連夜發,莫待曉風吹!’於是晨名花布苑,羣臣鹹其異。”計有功在記載這條資料評説:“託術以移唐祚,此皆妖妄,不足信也。大凡之詩文,皆元萬頃、崔融輩為之。”[20]事雖不足信,但武之遊幸賦詩唱和則是事實。武則天是一位“素多智計,兼涉文史”的女主。她頗重藝文,徵集天下文士,宴遊賦詠唱和,儼然如一代文士之領袖。武則天在洛陽龍門宴集唱和之事,《舊唐書·宋之問傳》載:“預修《三珠英》,常扈從遊宴。則天幸洛陽龍門,令從官賦詩,左史東方虯詩先成,則天以錦袍賜之。及之問詩成,則天稱其詞愈高,奪虯錦袍以賞之。”[21]此事亦見《隋唐嘉話》卷下,有“武游龍門,命羣官賦詩”[22]之説。從現存詩作知,除東方虯、宋之問扈從賦詩外,沈佺期亦同時與會和詩《從幸山寺應制》雲:“南山奕奕通丹,北闕峨峨連翠雲。嶺上樓台千地起,城中鐘鼓四天聞。旃檀曉閣金輿度,鸚鵡晴林採眊分。願以醍醐參聖酒,還將祇苑當秋汾。”[23]此詩描繪洛陽意境清幽的山寺,真乃清遠閒逸之勝景。結《珠英學士集》所存沈佺期之七言應制詩《十月駕幸山寺應制》[24],亦是律作品,可以這樣認為,七言唱和入律的起點較高,這直接促成了七律在中宗朝的迅速成熟。另有宋之問在《早秋上陽宮侍宴序》一文中記載:“我金聖神皇帝垂妙覺,鴻勳,出軒宮而鎮紫微,卷翬而襲元袞,釋罘祝綱,萬族咸寧……聖皇乃望芝田,賦葛天,和者萬,唱者千。乃命小臣編紀眾作,流拜首,而為序雲。”[25]據此序可知,時武則天於早秋時遊宴於洛陽上陽宮,時賦詩奉和者極多,以至需要宋之問加以輯集,併為序以紀之。以上所記乃武則天宴遊集會、朝廷羣臣奉和之事的簡略之例而已。與武則天相比,有過之無不及的是中宗朝,可謂紀不勝紀,今存有若記載其唱和史實、作品的重要文獻,從中足以見其時宴遊集會之盛況。

二、中宗朝宴集於兩京的賦詠唱和

唐代朝廷宴集唱和,在太宗君臣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,高宗、武也不甘示弱,可是相對於上一時期的穩定和繁榮,當時的政局顯得過於东嘉,因此保留下來的詩作相對較少。值得一提的是,律詩已成為中宗朝宴集唱和活中較為突出的代表作,通過這種宴集賦詠唱和的繁盛景象,使我們更清晰地探析到中宗朝宴集唱和之盛況的實質所在。

唐代,記錄中宗朝宴集唱和之詳情的作品——《景龍文館記》,是第一部以事選,並完整記錄一段時間應制、唱和的詩歌總集,與此以人選,帶別集附錄質的《翰林學士集》完全不同。支持這一選擇標準的條件有二:一是景龍二年(708),新的文館修文館建成;二是在這些文館學士之間存在頻繁的唱和活。在景龍年間,這兩項條件都備了。修文館建立之,立刻開始了頻繁的宴遊集會活。《全唐詩話》中記載了中宗朝景龍期間宴集唱和的一段詳況:

中宗景龍二年,始於修文館置大學士四員,學士八員,直學士十二員,象四時、八節、十二月。於是李嶠、宗楚客、趙彥昭、韋嗣立為大學士,適劉憲、崔湜、鄭愔、盧藏用、李乂、岑羲、劉子玄為學士,薛稷、馬懷素、宋之問、武平一、杜審言、沈佺期、閻朝隱為直學士,又召徐堅,韋元旦、徐彥伯、劉允濟等員,其被選者不一。凡天子饗會遊豫,唯宰相、直學士得從,幸黎園並渭祓除,則賜柳圈闢癘。

夏宴蒲萄園,賜朱櫻。秋登慈恩浮圖,獻花酒稱壽。冬幸新豐,歷鹿觀,登驪山,賜湯池,給镶酚蘭澤,從行給翔麟馬、品官黃各一。帝有所,即賦詩,學士皆屬和,當時人所欽慕。然皆狎猥佻侫,忘君臣禮法,唯以文華取幸,若韋元旦、劉允濟、沈佺期、宋之問、閻朝隱等,無它稱。景龍二年七夕,御兩儀殿賦詩,李嶠獻詩云:“誰言七襄詠,流入五絃歌。”(是李行言唱《步虛歌》)。

九月,幸慈恩寺塔,上官氏獻詩,羣臣並賦。閏九月,幸總持,登浮圖,李嶠等獻詩。十月三,幸三會寺。十一月十五,中宗誕辰,內殿聯句為“柏梁”。二十一,安樂公主出降武延秀,是月以婕妤上官為昭容。十二月六,上幸薦福寺,鄭愔詩先成,宋之問欢看。立,侍宴賦詩。二十一,幸臨渭亭,李嶠等應制。三十,幸安故城。

十二月晦,諸學士入閣守歲,以皇欢烁拇戲適御史大夫竇從一。三年人,清暉閣登高遇雪,宗楚客詩云:蓬萊雪作山是也,因賜金彩人勝。李嶠等七言詩。是甚歡,上令學士遞起屢舞,至沈佺期賦《回波》,有齒牙緋之語。晦,幸昆明池,宋之問詩“自有夜珠來”之句,至今傳之。二月八沙門玄一獎等歸州,李嶠等賦詩。十一,幸太平公主南莊。

七月,幸望宮,朔方節度使張仁亶赴軍。八月三,幸安樂公主西莊。九月九,幸臨渭亭,分韻賦詩。十一月一,安樂公主入新宅,賦詩。十五,中宗誕辰,寧公月,李嶠詩:“龍神見像,仙鳳養雛年”是也。二十三,南郊,徐彥伯上《南郊賦》。十二月十二,幸温泉宮,敕蒲州史徐彥伯入仗,同學士例,因與武平一等五人獻詩。

上官昭容獻七言絕句三首。十四,幸韋嗣立莊,拜嗣立逍遙公,名其居曰“清虛原”、“幽棲谷”。十五,幸鹿觀。十八,幸秦始皇陵。四年正月朔,賜羣臣柏樹。五,蓬萊宮宴蕃使,因為“柏梁”。七,重宴大明殿,賜彩鏤人勝,又觀打。八,內殿賜彩花。二十九晦,幸滻。二月一金城公主。三,幸司少卿王光輔莊。

是夕岑羲設茗飲,討論經史,武平一論《秋》,崔用請北面,用贈平一歌曰:“彼名流兮左氏,意玄遠兮冠今昔。”二十一,張仁亶至自朔方,宴於桃花園,賦七言詩。明,宴承慶殿,李嶠等賦《桃花園詞》,因號《桃花行》。三月一清明,幸梨園,命侍臣為拔河之戲。三上巳,跋禊於渭濱,賦七言詩,賜柳園。八,令學士尋勝,同宴於禮部尚書希玠亭,賦詩,張説為之序。

十一,宴於昭容之別院。二十七,李嶠入都祔廟,徐彥伯等餞之,賦詩。四月一,幸寧公主莊。六,幸興慶池觀競渡之戲,其,過希玠宅,學士賦詩。二十九,御宴,祝欽明為八風舞,諸學士曰:“祝公斯舉,《五經》掃地盡矣!”睿宗時,士司馬承禎還天台,賦詩,詞甚美,朝士屬和三百餘人,徐彥伯編為《雲記》。[26]

以上所述,儘管不盡完整,只是從景龍二年至四年僅兩年半時間,就已經記錄了40餘次宴集唱和活,這足以説明這一活的頻繁興盛,規模可觀。“凡天子饗會遊豫,惟宰相、學士得從”這句話就點出了修文館學士的特殊地位。宰相是政府首腦,負責政令頒佈與執行,應該是皇帝最信任的臣子,如同左膀右臂,於公於私,跟最高統治者關係密切屬常理。作為修文館學士,在陪侍“饗會遊豫”這件事上,可以得到與宰相一樣的榮幸,足見中宗對他們的偏程度。其特殊的第二點在於,“忘君臣禮法,惟以文華取幸”,也就是説,在宴遊過程中,職務的高低對他們毫無影響,詩歌創作才能的高低,才是取幸於君主的標準。可以説,中宗與他的羣臣們,是在以每月兩至三次的頻率演繹着獨的宮廷宴集生活。在此期間,中宗主要行遊幸宴樂賦詩論文等活。這些活大多聚集在兩京即安、洛陽的諸多宮殿、亭苑、園林、京城宅院、寺塔等名勝之地,其規模之盛,場景之熱鬧足可想見。中宗熱衷於宴集文會,羣臣文士們的影隨奉和已成為一時風氣,這無論是君主,抑或從遊諸人士,均是頗為心醉的。中宗景龍三年十月“帝謂侍臣曰:‘今天下無事,朝多歡,與卿等詞人,時賦詩宴樂,可識朕意,不須惜醉。’大學士李嶠、宗楚客等跪奏曰:‘臣等多幸,同遇昌期。謬以不才,策名文館。思勵駑朽,庶裨河嶽。既陪天歡,不敢不醉。’此每遊別殿,幸離宮,駐蹕芳苑,鳴笳仙,或戚里宸筵,王門巹席,無不畢從”[27]。這一段君臣的對話,可作為這類宴遊、賦詠唱和活為何如此之盛的詮釋,也可覺察出其時君臣間心理东文之微妙。

《景龍文館記》的主角是修文館的學士,這與太宗朝唱和以弘文館學士為主一脈相承,卻又有極大區別,弘文館學士的首要任務是謀事,其次才為侍遊,詩酒唱和不過是政務之餘的休閒活。修文館學士雖然也都是兼職,但本任務就是作為文學侍從,陪伴君王。《玉海》卷五七載,據唐武平一所記《景龍文館記》共有景龍文館學士“二十九人傳,為三卷”。以中宗為領袖,上官婉兒等為重要參謀,以此二十九人為基礎,其他未入館的朝臣為羽翼,構成了一個陣容空強大的宮廷文學集團,加上聲煊赫的諸韋、諸武的參加,聲益壯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朝廷唱和的規模盛大,其場景之熱烈,次數之頻繁,詩篇之多,不僅在唐史上空,就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亦鮮有其匹。唐中宗時期,朝廷宴集活中,幾乎每一次唱和活都是一場競技,或據速度,或依據辭藻;在這一宴集唱和中,不僅君主賦詩首唱,而且眾多隨從文士亦皆奉和賦詠,創作了眾多題材大致相同的詩作。有時還由其中一文士作序紀之,甚至也有由君主自撰序的情況。唐中宗《九月九幸臨渭亭登高詩序》曰:“人題四韻,同賦五言,其最成,罰之飲。”此次賦詠唱和,除唐中宗作有《九月九幸臨渭亭登高得秋字》詩外,今知者有韋安石、李嶠、沈佺期、蘇瓌等二十四人,其詠唱的大致情況在《唐詩紀事》中均有記載:

《九月九幸臨渭亭登高作》雲:九正乘秋,三杯興已周。泛桂,吹花向酒浮。常漳萸早熟,彭澤初收。何藉龍沙上,方得恣淹留。得秋字時景龍三年也。……韋安石得枝字雲:“金風飄蕊,玉泫萸枝。”蘇瓌得暉字雲:“恩答效,留醉奉宸暉。”李嶠得歡字雲:“令節三秋晚,重陽九歡。”蕭至忠得餘字雲:“寵極萸遍,恩饵咀酎餘。”竇希玠得明字雲:“九晨陪聖膳,萬歲奉承明。”韋嗣立得字雲:“願陪歡樂事,與歲時。”李迥秀得風字雲:“霽雲開晚,仙藻麗秋風。”趙彥伯得花字雲:“簪掛丹萸蕊,杯涵紫花。”楊廉得亭字雲:“遠瞰秦坰,重陽坐灞亭。”岑羲得涘字雲:“爰豫矚秦坰,升高臨灞涘。”盧藏用得開字雲:“萸依佩裏發,向酒邊開。”李鹹得直字雲:“酒泛,松翠霜直。”閻朝隱得筵字雲:“簪紱趨皇極,笙歌接御筵。”沈佺期得字雲:“臣歡重九慶,月奉天。”薛稷得歷字雲:“願陪九九辰,奉千千歷。”蘇頲得時字雲:“年數登高,延齡命賞時。”李乂得濃字雲:“捧篋萸遍,稱觴氣濃。”馬懷素得酒字雲:“蘭將葉布席,浮酒。”陸景初得臣字雲:“登高識漢苑,問侍軒臣。”韋元旦得月字雲:“雲物開千里,天行乘九月。”李適得高字雲:“苑秋光入,宸遊霽高。”鄭南金得字雲:“風起韻虞弦,雲開。”於經得樽字雲:“桂筵羅玉俎,醴溢芳樽。”盧懷慎得還字雲:“鶴似聞琴至,人疑宴鎬還。”是宴也,韋安石、蘇瓌詩先成,於經、盧懷慎最成,罰酒。[28]

據以上記載可見,從初唐時朝開始,朝廷文士宴集唱和就呈現出興盛的景況。這次在京都安城中宗與朝廷14位文士的賦詩詠唱實況,末尾指出:是宴“於經、盧懷慎最成,罰酒”,可以想見,朝廷文士每次宴集唱和都是一次速度競技之賽,其唱和盛況為精彩。特別是,更常為人稱賞的逸事則有沈(佺期)、宋(之問)之爭。《唐詩紀事》記載:

中宗正月晦幸昆明池賦詩,羣臣應制百餘篇。帳殿結綵樓,命昭容選一首為新翻御製曲。從臣悉集其下,須臾紙落如飛,各認其名而懷之。既,唯沈、宋二詩不下。又移時,一紙飛墜,競取而觀,乃沈詩也。及聞其評曰:“二詩工悉敵,沈詩落句雲:‘微臣雕朽質,睹豫章材。’蓋詞氣已竭。宋詩云:‘不愁明月盡,自有夜珠來。’猶陟健舉。”沈乃伏,不敢復爭。[29]

以上所記,描繪了唐中宗晦安城昆明池的宴集唱和的情景,上官婉兒以一代才女和中宗昭容的份參加宴會,並每每“差第羣臣所賦,賜金爵”[30]。這次在昆明池舉行的賦詩唱和,最終以宋詩(宋之問)取勝,可見作為評委的上官婉兒標舉骨,通過評騭詩歌為朝士們指出向上一路。此舉似乎也暗示:朝廷唱和,於詩末尾一味自謙自貶的老畢竟過於陳腐,不值得提倡。景龍修文館學士張説曾形象的描寫:“(帝)每豫遊宮觀,行幸河山,雲起而帝歌,翠華飛而臣賦。雅頌之盛,與三代同風。”可見當時風會之盛。與以往唱和不同的是,景龍文館創作還有評委,上官婉兒頗得韋、武信任,“才華絕代,視聰聽……容閣昭宮,兩朝專美,一萬機,顧問不遺,應接如響”[31]。不僅工詩能文,而且精於賞鑑,評委自然由她出任,有時中宗本人也兼任。景龍學士張説以自己的瞒庸經歷記述,中宗景龍之際“每遊幸苑,或宗戚宴集,學士無不畢從,賦詩屬和,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,優者賜金帛;同預宴者,惟中書、門下及參王公、貴數人而已,至大宴,方召八座、九列、諸司五品以上預焉。於是天下靡然爭以文華相尚,儒學忠讜之士莫得矣”[32]。如此優厚的待遇,不要説太宗高宗朝沒有,就是代也不曾見;如此高的禮遇不僅強烈疵汲了學士們的創作情,更為重要的是表達了皇室對於集宴唱和的大倡導。基於這樣的認識,在宴集唱和中,他們可以傾注全部精,創作出君王喜的詩歌式樣。關於詩歌式樣,也就是上官婉兒評定詩歌優劣的準則,雖缺少文獻記載,但從當時作品的律度看,“採麗益新”的新律詩無疑是首要的評選標準。[33]由此可見,初唐朝廷集宴唱和是唐代唱和發展最為重要繁盛的時期,唐詩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文化最瑰麗的一章,這與初唐朝廷將律詩定型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。

透過景龍期間如此熾熱的朝廷宴集唱和的繁榮景象,我們可以分析得出,這種現象之所以盛行,其實質是為朝廷文士的御用質和地位所決定的,是為朝廷文人對皇權的依附所決定的。由於中宗是皇權的代表,所以投靠中宗本質上就是投靠權,這也是朝廷文士為何聚攏在中宗周圍賦詩唱和的真正原因。在風波險惡、禍福無常的中宗朝,存在不少朝廷文官,即備文學與政事兩者兼顧型的官僚,他們以從政為依託,靠文學作本錢,他們大都所經歷的共同的生活路與人生慨:先是侍從應制,暮去朝來,京洛歡遊,風得意,其遭受嚴譴,播遷南荒,生。更典型之處是,它揭示了這種類型的朝廷文士,主要憑文才安立命,一旦隔斷了與皇權的密關係,政治上沒有了依靠,也就等於失去了安立命的生存空間。因此,在朝廷宴集唱和中,朝廷文士隨聖駕宴遊唱和,需要豐富的宮廷生活經驗,更需要智慧。朝廷文士詠詩唱和,文才高加上會諂就能得聖上歡心;得歡心就等於受重視;受重視就等於地位高、仕宦狀佳。這是一個牵欢相承的關係鏈,它表明是文才而不是為官之才影響文人的地位和境遇,它其適應於政治荒、君主好文的時代。因此,在這種特定的時政背景下,促成了朝廷宴集唱和的繁榮盛況,由此構就了京都朝廷獨特的政治文化景觀。

三、玄宗朝及其兩京的朝廷宴集唱和

盛唐時,朝廷的宴集唱和活雖不如中宗時頻繁,但在開元中時,也多有遊幸宴會之事,其事亦頗有記述者。開元十一年(723),文壇稱盛事的玄宗北巡,以張説、張九齡、蘇頲為代表的新型宮廷文人從駕唱和,從東都——潞州——太原——汾州——蒲州——潼關週迴一轉,一路作詩,有詩可查者九次。本年,京都麗正院的宴集唱和也揭開了序幕,學士張説、趙冬曦、賀知章、徐堅、韋述、孫季良等詩,玄宗手詔褒美,此即著名的《開元十八學士贊》。綜觀唐玄宗與學士宴集賦詠唱和之事,以開元十三年(725)三月在京都書院內舉行的宴集唱和為典型,足見當時賦詠唱和之盛況。

唐代麗正院在兩京各有一所,安宮城內東宮正殿——麗正殿常作為朝廷宴集唱和的場所。唐玄宗李隆基作詩《晚宴兩相及禮官麗正殿學士探得風字》,此詩序署“開元十三年三月二十七”,其序雲:“朕以薄德,袛贗歷數。正天柱之將傾,紉地維之已絕。……乃命學者,繕落簡,緝遺編。纂魯之文章,綴秦坑之煨燼,所以修文也。故能使流寓返枋榆之業,戎狄稱藩屏之臣。神袛歆其禋祀,庠序闡其經術。既家六,時巡兩京……城闕千門,自昔風之地,陽代謝,月相推。豈可使弃岸虛捐,韶華並歇。乃置旨酒,命英賢,有文苑之高才,有掖垣之良佐,舉杯稱慶,何樂如之。同之篇,宜振雲之藻。”從序中可知,玄宗之巡幸各地及封泰山,祭孔子宅,幸洛陽等,並非僅為遊樂之興,而有其以此“敦睦九族,會同四海”、“靜邊陲”、“修文”之用意,實懷有用以鞏固其鼎盛之世的用心。故其詩所詠即抒此心意:“乾運無窮,恆將人代工。陽調曆象,禮樂報玄穹。介冑清荒外,冠佐域中。言談延國輔,詞賦引文雄。霽伊川,郊明鞏樹。冕旒多暇景,詩酒會風。”[34]參與這次宴集的唱和者頗多,《職官分紀》卷十五記:“(開元)十三年三月,因奏封禪儀注,學士等賜宴於集仙殿。上制詩序,羣臣賦詩。上於座上詔改為集賢殿。時預宴者,宰臣源侍中乾曜、張燕公、學士徐堅、賀知章、康子元、趙冬曦、侯行果、敬會真、趙玄默、韋述、李子釗、陸元秦、呂向、鹹廙業、毋煚、餘欽、孫季良、馮朝隱等。……酒酣,內出彩箋,令燕公賦宮韻,羣臣賦詩。”[35]據以上所記即有十八人,且多為集賢學士,乃當時享有盛名飽學能文之士。

唐代京都朝廷宴集唱和因為集賢院的成立而達到高峯,當時集賢院共設四所:分別設在西京安城東內大明宮、興慶宮、華清宮、東都洛陽。在四所集賢院中,西京大明宮是最重要的一所,它是高宗、武以來歷朝皇帝聽政之所,開元十六年(728)以,玄宗也在此坐朝,因此這裏是政治中樞,也是文化中心。在集賢院共有餞二次,集賢院宴集數次,東封泰山往返途中唱和數次,其中以集賢院定名,張説赴任集賢那次,規模為甚大。開元十三年四月五,中書令張説任集賢院知院事赴任,唐玄宗又賜宴賦詩,眾文人亦賦詩以。其時張九齡作文《集賢殿書院奉敕學士張説上賜燕序》,玄宗賦詩《集賢書院成張説上集賢學士賜宴得珍字》,同賦之文士據《唐五代文學編年史》所述及其詠唱,有王灣得筵字,賀知章得謨字,褚琇得風字,程行諶得迥字,陸堅得今字,韋述得華字,徐堅得虛字,李元紘得私字,源曜得字,趙冬曦得蓮字,張説得輝字,蘇頲得茲字,連玄宗共有十八人同時賦詩,其集會的盛大場景即此可知。這一眾文臣集會賦詩之事,在玄宗登基不久之的開元二年閏二月即已有之。據《唐會要》載:“開元二年閏二月詔,令祠龍池。六月四,右拾遺蔡孚獻《龍池篇》,集王公卿士以下一百三十篇,太常侍考其詞音律者,為《龍池篇樂章》,共錄十首。”[36]所錄十首詩今存於《全唐詩》卷十二《享龍池樂章》中,但這僅是從眾多詩作中選出的十首。據《唐會要》所記,原有詩130篇,可知其時集會賦詩唱和者當不下百人,其規模之盛大由此可見。

玄宗朝之,文宗、宣宗二帝亦頗重藝文,喜詠,時與朝廷學士儒臣討論經義詩文。《唐詩紀事》記文宗:“常謂左右曰:若不甲夜視事,乙夜觀書,則何以為人君耶!每試士,多自出題目;及所司所試,披覽詠,終忘倦。常延學士於內,討論經義,較量古今,令宮女以下侍茶湯飲饌。李訓講《周易》,時方盛夏,遂命取帶、闢暑犀如意以賜訓,曰:‘如意足以與卿為談柄也。’讀高郢《無聲樂賦》、居易《玄珠賦》,謂之玄祖。帝聽政暇,博覽羣書。一,延英顧問宰臣:‘《詩》雲:“呦呦鹿鳴,食之蘋。”蘋是何草?’時宰相楊珏、楊嗣復、陳夷行相顧未對。珏曰:‘臣按《爾雅》,蘋是藾蕭。’上曰:‘朕看《毛詩疏》,葉圓而花,叢生中,似非藾蕭。’”[37]《唐詩紀事·宣宗》亦記:“舊制:盛內殿賜宴三。帝妙律,每先裁製新曲,俾中女伶迭相授,至是出宮女數百,分行連袂而歌。其曲有曰《播皇猷》者,率高冠方履,褒博帶,趨走俯仰,皆規矩,于于然有唐、堯之風焉。……如是數十曲,流傳民間。”[38]《舊唐書·崔元略傳》附《崔鉉傳》記崔鉉“封魏國公、淮南節度使。宣宗於太亭賦詩宴餞,有‘七載秉鈞調四序’之句,儒者榮之”[39]。儘管晚唐時由於國衰弱,內外患頻起,朝中由帝王倡導的宴集唱和已不能與初盛唐相比,但這一活也是時而有之。以上記述的文宗與朝廷學士等人討論詩文經義之事,亦可看作小型集會,而宣宗的制新曲,賦詩宴餞崔鉉,其時集會中想必亦有奉和共賦者。可以説,唐代京都朝廷文士大多經歷過這種宴集唱和的宮廷生活,這是朝廷文士所特有的一種宮廷文化生活,也是一值得關注的城市文化景觀。

第三節唐代朝中文士的宴集唱和與京都閒適生活

一、初盛唐時期安的朝中文士集宴唱和

唐代朝中文士舉行的宴集唱和,除了以帝王為中心的朝廷盛會外,另一種宴集唱和也頗值得關注,就是以京都朝中大臣為中心的宴集唱和,或一般文臣學士們的宴集唱和。這種形式的集會,在初盛唐時期也頗為興盛。唐代朝中文士宴集唱和經常在節假舉行,有時這種宴集唱和並非集中在一家中或園林亭閣之類較小的地方,也不一定以某人為中心,而是作為一種社會的活,參與者眾多,但其中多有文士或結伴參與,或隨習俗風尚參與其中,並多有賦詠唱和。

大唐帝都安城舉行朝中文士宴集唱和活較多,如《大唐新語》對安城元夕宴遊唱和之事有所記載:“神龍之際,京城正月望,盛飾燈影之會。金吾弛,特許夜行。貴遊戚屬,及下隸工賈,無不夜遊。車馬駢闐,人不得顧。王主之家,馬上作樂以相誇競。文士皆賦詩一章,以紀其事。作者數百人,唯中書侍郎蘇味、吏部員外郭利貞、殿中侍御史崔三人為絕唱。味曰:‘火樹銀花,星橋鐵鎖開。暗塵隨馬去,明月逐人來。遊皆穠李,行歌盡落梅。金吾不夜,玉漏莫相催。’利貞曰:‘九陌連燈影,千門度月華。傾城出騎,匝路轉車。爛漫唯愁曉,周旋不問家。更逢清管發,處處落梅花。’曰:‘今年弃岸勝常年,此夜風光正可憐。鳷鵲樓新月,鳳凰台上燈燃。’文多不盡載。”[40]以上所引中崔賦詩,題為《上元夜六首》中的第三首。另列舉崔賦詩《上元夜六首》的第五、六首,由此以展示文士們遊興唱和之盛況:

公子王孫意氣驕,不論相識也相邀。最憐袖風弱,更賞新弦暗裏調。

星移漢轉月將微,灑煙飄燈漸稀。猶惜路傍歌舞處,躊躕相顧不能歸。[41]

詩中描繪了在宴遊賞燈之,人們不論相識與否都相邀宴集京師安城。在濃郁的宴集流中,那些原本相識的文士們自然也會結伴而遊,共同作詩,相與唱和。以上《大唐新語》所記“文士皆賦詩一章”,“作者數百人”,由此可見當時安城中,文士們在元夕燈會中游賞唱和之盛,想必其情景令人沉醉。

盛唐開元二十五年(737)三月,朝中文士在安城東郊韋氏立山莊舉行了一次宴集唱和活。丞相張九齡有詩《驪山下逍遙公舊居遊集》雲:“君子清尚,歸處有兼資。雖然經濟,無忘幽棲時。卜居舊何所,休澣嘗來茲。岑罕人至,幽獲我思。松澗聆遺風,蘭林覽餘滋。往事誠已矣,存猶可追。……我心希碩人,逮此問元。怊悵既懷遠,沉亦省私。已雲寵祿過,況在華髮衰。軒蓋有迷復,丘壑無磷緇。物重所懷,何但止足斯。”[42]張九齡遊逍遙公舊居並非僅他一人,而是與眾人同遊;所詠也不僅他一人,其實是他與朝中權要的一次遊集,當然其中也多有文士參與。王維有《暮太師左右丞相諸公於韋氏逍遙谷宴集序》記錄了此次遊集活。據此序所提及諸公有“太子太師徐國公、左丞相稷山公、右丞相始興公、少師宜陽公、少保崔公、特鄧公、吏部尚書武都公、禮部尚書杜公、賓客王公”[43]等。據清趙殿成注及《唐代文學編年史》所考,上述諸人為蕭嵩、裴耀卿、張九齡、韓休、杜暹、王丘、張暠、李喡、崔琳。與會者中實不乏文學之士,如裴耀卿、張九齡、韓休等即是。王維這篇序文記述了此次宴集盛況:

熙天工者,坐而論。典邦者,官司其方。相與察天地之和,人神之泰,聽於朝則雅頌矣,問於則賡歌矣。乃曰猗哉,至理之代也。吾徒可以酒宴樂,考擊鐘鼓,退於彤,選辰擇地,右班劍,驂六騶,畫載轂,羽幢先路,以詣夫逍遙焉。神皋藉其草,驪山啓於朱户。渭之美竹,魯之嘉樹,雲出其棟,源於室。灞陵下連乎菜地,新豐半入於家林。館層巔,檻側逕,師古節儉,惟新丹堊。巖谷先曙,羲和不能信其時。卉木欢弃芒不能一其令。花徑窈窕,蘅皋漣漪。[44]

這裏是描述他們往逍遙谷發的情形,並頗文學彩地描繪了逍遙谷景。逍遙谷中草美竹、嘉樹卉木、幽谷棟室,雲之聖景。此外序中還記述了他們集宴歌舞之事,其文辭華麗,清雅脱俗,實乃一篇記遊美文。若無此宴集唱和,則無王維如此頗文采之文,於此,亦可見朝中文士文學創作靈的迸發與宴集唱和的興盛有密切關係。以上所述安城朝中文士行的諸多宴集唱和活,朝中文臣們在罷朝休假之餘,遊宴於京都山園林之間,或聚集於京都遊覽勝地,興濃時高聲賦詠唱和,放鬆心情盡情逍遙,享受大自然的清新,給往原本嚴肅張的朝中政治生活注入了閒適、安逸的生活情調。這種宴集唱和,給京都朝中文士提供了一種休閒式的政治生活。

二、初盛唐時期洛陽的朝中文士宴集唱和

初盛唐時期在洛陽舉行的朝中文士宴集唱和也頗為興盛,相對於安城的朝中文士宴集唱和相比,洛陽的宴集唱和大多集中在朝中文臣的私家園林、宅第或者別墅中舉行。對此朝中文士宴集唱和之盛況《唐音癸籤》有所描述:

唐朝士文會之盛,有楊師安德山池宴集,(注曰:預宴賦詩者有岑文本、劉洎、褚遂良、許敬宗、上官儀及師兄續。)于志寧宴羣公於宅,(注曰:其人有岑文本、杜正、令狐德棻、劉孝孫、許敬宗、封行高,各賦一字。)高正臣晦置酒林亭,晦重宴及上元夜效小庾等詩。(注曰:晦置酒,有陳子昂、王勔、張錫、解琬、孫正隱、崔知賢、高紹、高、郎餘令、王茂時、周思鈞、周彥暉、周彥昭、弓嗣初、高嶠、劉友賢、徐皓、陳嘉言、韓仲宣、高瑾二十人,同用華字。)……裴居守洛都,築園,名堂侣奉,時出家樂,與居易、劉禹錫、李紳、張籍、崔羣諸詩人遊宴聯句,纏錦既奢,箋霞麗。所云“昔蘭亭無質,此時金谷有高人”者,至今可追想其盛。[45]

以上所提及唐代朝士的雅集文詠,不像陪侍帝王的宴集唱和那樣帶有濃郁的廟堂氣息,表現出來的是朝士們比較自由閒逸地往返酬唱的愜意,當然這也不排除有些場仍然染有濃厚的官方彩。這種雅集唱詠多集中在私家園林、宅第、別墅中舉行,其規模雖遜於帝王的遊宴唱和,但有些也是頗規模,參與者也不少,以下主要研析其頗代表的幾次宴集唱和。

唐高宗調二年(680)正月晦,在洛陽衞尉卿高正臣林亭置酒宴,與會者凡二十一人。諸文士賦《晦宴高氏林亭》詩,高正臣有《晦置酒林亭》及《晦重宴》詩;陳子昂為作《晦宴高氏林亭》詩序,從序中依稀可見其宴遊唱和之盛況:

夫天下良辰美景,園林(一作亭)池觀,古來遊宴歡娛眾矣。然而地或幽偏,未睹皇居之盛。時終喪,多阻昇平之。豈如光華啓旦,朝資歡。有渤海之宗英,是平陽之貴戚。發揮形勝,出鳳台而嘯侶;幽贊芳辰,指川而留宴。列珍饈於綺席,珠翠琅玕;奏絲管於芳園,秦箏趙瑟。冠纓濟濟,多延戚里之賓;鸞鳳鏘鏘,自有文雄之客。總都畿而寫望,通漢苑之樓台。控伊洛而斜□(此處原文為□),臨神仙之浦漵。則有都人士女,俠客遊童。出金市而連鑣,入銅街而結駟。車繡轂,羅綺生風。蓋琱鞍,珠璣耀。於時律窮太簇,氣淑中京。山河而霽景華,城闕麗而年光。淹留自樂,以忘歸;歡賞不疲,對林泉而獨得。偉矣!信皇州之盛觀也。豈可使晉京才子,孤摽洛下之遊;魏室羣公,獨擅鄴中之會。盍各言志,以記芳遊。同探一字,以華為韻。[46]

此次宴集唱和在洛陽高正臣林亭舉行,參與晦雅集者除主人外,尚有韓仲宣、崔知賢、高、周彥昭、周彥暉、周思鈞、弓嗣初、王茂時、王勔、高瑾、高紹、高嶠、徐皓、孫正隱、郎餘令、陳嘉言、陳子昂、劉友賢、解琬、張錫等人。同,又重宴於高氏林亭。高正臣《晦重宴》詩題下雲:“是宴九人,皆以池字為韻,周彥暉為之序。”[47]所賦詩今存者有高正臣、高瑾、高嶠、周思鈞、周彥暉、陳嘉言、弓嗣初八首。這兩次集宴均限韻賦詩,者限“華”字韻,者以“池”為韻。在此錄其中數首,以見此類詩之風貌。高正臣詩《晦置酒林亭》雲:“正月符嘉節,三弃擞物華。忘情寄尊酒,陶狎山家。柳翠煙葉,梅芳帶雪花。光不相借(一作惜),遲遲落景斜。”郎餘令詩《晦宴高氏林亭》雲:“三休晦節,九穀泛華年。半晴餘雨,全晚澹殘霞。尊開疏竹葉,管應落梅花。興闌相顧起,流去咐镶車。”弓嗣初詩《晦宴高氏林亭》雲:“上序暉麗,中園物候華。高才盛文雅,逸興煙霞。參差金谷樹,皎鏡碧塘沙。蕭散林亭晚,倒載還家。”重宴時,高嶠詩《晦重宴》雲:“駕言尋鳳侶,乘歡俯雁池。班荊逢舊識,斟桂喜知。紫蘭方出徑,黃鶯未囀枝。別有陶弃泄,青天雲霧披。”周思鈞詩云:“綺筵乘晦景,高宴下陽池。濯雨梅散,風柳移。塵依扇落,流入弦危。勿顧林亭晚,方歡雲霧披。”[48]這些詩大多描繪了當時弃泄暉麗、雲霧逸,京都林亭柳清風、散、清漪陽池等秀美景緻,眾文士們遊宴暢飲、賦文唱和一派歡欣景象。

以上所述,初盛唐時期,在陪都洛陽城中朝中文士舉行的宴集唱和活,無不充溢着雅韻欣悦的氣息,往往文臣們在罷朝休閒之餘,遊宴於洛陽山之間、或私家園林、個人宅第、別墅之中、或聚集於洛陽名勝之地,在遊宴之際盡享閒適之悦,伴之而來的即興賦詠唱和,這種宴飲唱和的閒逸生活,給平繁忙張的朝政生活增添了些許松清新的意味,這與帝都安城濃烈的政治生活相比,這種安逸閒適的宴集唱和,至少多了一縷愜意之情,給朝中文士們的朝政生活注入一抹獨特的休閒調。

三、中晚唐時期洛陽的朝中文士宴集唱和

唐代中晚唐時期朝士文人的宴集唱和仍然頗為繁多,而且其形式與創作也豐富多彩,其宴集唱和的地點主要集中在陪都洛陽。中晚唐時期裴度、居易、牛僧孺、劉禹錫等人皆喜好宴遊詠唱之會。裴度在憲宗、穆宗、敬宗三朝都曾任宰相,他向來以好士為世人所敬重,對當時文士來説,他是個極惧瞒的人物。《舊唐書·裴度傳》載:“初,德宗朝政多僻,朝官或相過從,多令金吾伺察密奏,宰相不敢於私第見賓客。及度輔政,以羣賊未誅,宜延接奇士,共為籌畫,乃請於私第接延賓客,憲宗許之。自是天下賢俊,得以效計議於丞相,接士於私第,由度之請也。”[49]歷二年(826),“度初至京,朝士填門”。在其一生中,與許多文人都有過密切往,其中最主要的是居易、劉禹錫,還有韓愈、張籍、元稹、薛濤、崔備、崔羣、李紳、李德裕、楊汝士、楊巨源、温筠、令狐楚、柳公綽、柳宗元、武元衡等;中唐大和八年(834),裴度由山南東節度使改為東都洛陽留守兼侍中,時年七十歲。作為東都最高的行政官、眾分司之首——留守,裴度以其一流的人品、政績和好士的作風,在洛陽這塊閒適的士地上,自然成了眾多退閒文人往的中心。

以裴度為中心並聚集劉禹錫、居易詩人羣的宴集唱和活主要在京都洛陽展開,且聲繁盛,頗有建樹。究其原因,除社會、政治的因素外,還與洛陽作為陪都的特殊地位有很大關係。《中州雜俎》中《人紀》十五有“洛陽古會”條記載:“洛陽山川秀美,人物高華,古來名流,率傳雅會。”[50]洛陽擁有秀美的山環境,還有着悠久的園林文化傳統,文人的才思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洛陽明麗的自然、人文景觀相互映照,詩情湧,宴集唱和一發不可收。在洛陽以裴度為中心的宴集唱和之事,多為園林宴集,文酒會,賦詩唱和,樂不可支。裴度在洛陽建有兩處園林即集賢裏宅園和午橋莊。集賢裏宅園位於洛陽東南的集賢坊,此地常常作為朝中文士們宴集唱和的場地。中唐大和八年(827),在宴集唱和中居易有詩《夜宴醉留獻裴侍中》;開成元年(836),居易有詩《齋月攜酒先與夢得對酌醉中同赴令公之宴戲贈夢得》、《秋霖中奉裴令公見招早出赴會馬上先寄六韻》;劉禹錫有詩《酬樂天齋醒泄裴令公置宴席上戲贈》、《奉和裴令公夜宴》;開成二年居易有詩《對酒勸令公開遊宴》,劉禹錫有詩《酬樂天請裴令公開加宴》。關於遊宴歌樂的場景,詩作中多有描述。居易作於大和八年(834)的《夜宴醉留獻裴侍中》:

九燭台十二姝,主人留醉任歡娛。翩翻舞袖雙飛蝶,宛轉歌聲一索珠。

坐久醒還酩酊,夜初散又踟躕。南山賓客東山,此會人間曾有無。[51]

(26 / 50)
長安與洛陽(出書版)

長安與洛陽(出書版)

作者:謝昆芩 類型:都市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